【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外阴炎、阴道炎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进一步阐述了治疗外阴炎症的方法。
【关键词】 外阴炎症;诊断治疗
1 前庭大腺炎和前庭大腺囊肿
1.1 病因
前庭大腺位于女性外阴两侧大阴唇下1/3深部,腺管开口于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性兴奋时分泌黏液起润滑作用。因其解剖部位特殊,在性交、分娩、经期均因卫生不良或损伤而被病原体感染,病原体入侵后引起炎症。炎症急性发作时首先侵犯腺管,导致前庭大腺导管炎,腺管开口往往肿胀、阻塞,使脓液不能外流而积存,造成前庭大腺脓肿。脓肿消退后,脓液逐渐转为清液形成囊肿。各种原因的外阴局部损伤,造成腺管阻塞,分泌物排出不畅,也可形成囊肿。本病为混合感染,常见的病原体为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及肠球菌,随着性传播疾病发病率的增加,淋病奈瑟菌及沙眼衣原体已成为常见病原体。
1.2 临床表现
炎症多为一侧,急性期表现为小阴唇下部发红、肿胀、伴有局部疼痛。当炎症波及深部,脓肿形成后疼痛加剧,检查时局部皮肤红肿、发热、压痛明显,可触及波动感,直径可达3~6cm。部分患者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腹股沟淋巴结可显不同程度增大。当脓肿内压力增大时,表面皮肤变薄,脓肿自行破溃,若破孔大,可自行引流,炎症较快消退而痊愈;若破孔小,引流不畅,则炎症不退可反复发作。前庭大腺囊肿表现为外阴异物感或性交不适,检查见单侧或双侧椭圆形囊肿。也可继发感染形成脓肿而反复发作。
1.3 治疗
前庭大腺炎用敏感抗菌素全身用药抗感染治疗。早期也可选用清热解毒中药局部热敷或坐浴,或选用氢氖激光局部照射及时控制[1~2]。已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前庭大腺囊肿则行囊肿造口术以保持前庭大腺的功能。
2 非特异性外阴炎
2.1 病因
本病发生率高,多为物理的、化学的刺激或变态反应等引起局部抵抗力减弱造成的继发感染,如内裤摩擦、抓挠等机械刺激,糖尿病患者的尿液、粪瘘患者的粪便及尿瘘患者尿液的长期浸渍等,均可引起非特异性外阴炎。病原菌可有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以及变形杆菌等的混合感染。
2.2 临床表现
外阴皮肤瘙痒、疼痛、灼热感。局部发红、肿胀、糜烂、小丘疹、小水庖、脓庖等,严重者形成溃疡,也可触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慢性炎症可表现皮肤黏膜增厚、粗糙、皲裂等。2.3 治疗
应除去病因,局部治疗可采用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抗生素软膏涂抹。病因除去不充分时容易复发或慢性化而转成难治性。
3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3.1 病因
80%~90%的起病菌是白假丝酵母菌,少数可由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或热带假丝酵母菌引起,且近年来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不断增加,因其对很多抗真菌药不敏感而呈现难治性,白假丝酵母菌为条件致病菌,10%~20%非妊娠妇女及30%妊娠妇女阴道中有假丝酵母菌繁殖活跃而致病,临床研究表明菌种鉴定仅适用于少数治疗无效患者,并证明复发相关因素主要为性行为,尤其是手淫、舔阴等。
3.2 临床表现
以外阴顽固性瘙痒,伴有尿疼、性交痛为主要特征,检查可见外阴水肿、阴道黏膜水肿、充血、红斑,外阴常伴有抓痕。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白色粘稠豆腐渣样或凝液状,并可见于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特有的白色膜状物,擦除后可见阴道黏膜红肿,急性期可见糜烂面。
3.3 诊断
典型病例不难诊断。若在分泌物中找到白假丝酵母菌即可确诊。取少量凝乳状分泌物,放于盛有10%KOH玻片上,混匀后在显微镜下找到芽孢和假菌丝。由于10%KOH可溶解其他细胞成分,使假丝酵母菌检出率提高,阳性率为70%~80%,高于生理盐水的30%~50%。此外,可用革兰染色检查,若有症状而多次湿片检查为阴性,或为顽固病例,为确诊是否为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可采用培养法。pH值测定具有重要鉴别意义,若pH<4.5,可能为单纯假丝酵母菌感染,若pH>4.5,并且涂片中有多量白细胞,可能存在混合感染。
3.4 治疗
无症状带菌者一般无需要治疗。当男性伴侣有症状时应进行假丝酵母菌检查及治疗。首先积极去除诱因,同时给予抗真菌治疗,特别是首次发作或首次就诊是规范化治疗的关键时期。一般以局部应用抗真菌药物(软膏等外用剂、阴道栓剂)为主,难治及复发病例需要给予口服抗真菌药物,同时阴道用药,常用阴道药物选择,硝酸米康唑栓(达可宁)200mg,1次/晚,连用7d,或400mg,1次/晚连用3d,或1200mg,1次/d,共1d,克霉唑栓150mg,1次/d,连用7d,或500mg,1次/d,共1d,制霉菌素栓10V,1次/晚,共15d,口服用药有:氟康唑150mg顿服1次,伊曲康唑200mg,2次/d,共1d。症状无改善者,再追加治疗1个周期,而复发性病例一般需要治疗6个月,妊娠合并VVC的患者以局部治疗为主,禁用口服唑类药物,可选用制霉菌素、克霉唑或达克宁栓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