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霉菌性阴道炎(VVC)可难受了,痒得不得了。可以用啥药啊?”
VVC可算是非常常见的妇科疾病,确实是很多女性的噩梦。
有文献报道,约10%~15%的无症状女性中阴道有念珠菌的定植,70%~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VVC,其中50%经历过一次以上的复发,约5%~10%则可能演变为复发性VVC[1-3]。
一、VVC,为何这么爱复发?
VVC系念珠菌侵犯外阴和(或)阴道浅表上皮细胞所致的炎症过程。
糖尿病及绝经后接受雌激素治疗的患者、孕妇等均是易发霉菌性阴道炎的主要人群。患者临床表现为白带较多、外阴瘙痒异常,并伴有烧灼感,治疗后易复发。
其发病影响因素较多,不洁性生活、内环境失调、疾病因素、滥用抗生素等都会增加女性罹患霉菌性阴道炎风险,其病原体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属于单细胞真菌。
二、用药治疗很简单
治疗VVC的药物主要为抗真菌药物,包括唑类药物(三唑类和咪唑类)以及多烯类药物。唑类药物可使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合成受阻,从而导致真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流动性降低,损害某些与膜结合的蛋白酶功能,最终抑制真菌生长,主要品种有伊曲康唑、氟康唑、酮康唑、克霉唑、益康唑和咪康唑[4]。
根据《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0号)的规定,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论证和审核,硝酸咪康唑阴道片由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
硝酸咪康唑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的重要地位
适应证:霉菌性阴道炎。国内外指南均推荐硝酸咪康唑用于治疗霉菌性阴道炎,但治疗方案稍有差异,如下图所示。
(点击图片可放大观看)
美国CDC认为,短疗程局部唑类用药方案能有效治疗单纯性VVC。
欧洲新旧两版指南均强调阴道和口服用药治疗VVC疗效相同,效果好;标准单剂量和长疗程治疗疗效相同;妊娠合并VVC推荐局部唑类药物一周疗法。
硝酸咪康唑栓剂与硝酸咪康唑阴道片有何区别?
阴道栓作为治疗阴道炎的常用剂型,浓度在4 mg/L时对临床分离的大部分真菌有效。
局部用药的制剂特点[8],首先,由于制剂能在局部起效,达到同等疗效所用的剂量明显减低;其次,阴道局部用药可避免或减少全身性不良反应;再者,阴道局部血管分布丰富,血流经会阴静脉丛流向会阴静脉,最终流向腔静脉,可避免药物的肝脏首过效应,制剂的生物利用度较高。
硝酸咪康唑阴道片与栓剂相比较,阴道片剂具有如下较多的优点[9]:
1、使用方便、质量稳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高;
2、与栓剂相比,克服了栓剂基质受体温作用熔融后连同药物一起流失而影响疗效、污染衣物及患者的不适感;
3、生物黏附性阴道片提高了制剂的抗排出能力,延长了阴道内的滞留时间,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
三、补充规范用药
研究发现,早期诊断并明确感染的真菌类型对于选择正确的药物进行抗真菌治疗至关重要[10]。在临床上多种原因可导致治疗过度与不足。还有很多患者存在滥用抗真菌药物的现象,导致白色念珠菌对临床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不断提高。应尽量避免这些不规范用药的发生,应遵循指南,尽早明确诊断,选择恰当的抗菌药物,规范用药。
参考文献:
[1] Jack D. Sobel and Sabastian Faro and Rex W. Force and Betsy Foxman and William J. Ledger and Paul R. Nyirjesy and Barbara D. Reed and Paul R. Summers.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Epidemiologic,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onsiderations[J].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1998.
[2] Sobel J D . Genital candidiasis[J]. Medicine, 2010, 33(10):62-65.
[3] Sobel J D . Vulvovaginal candidosis[J]. Lancet, 2007, 369(9577):1961-1971.
[4] 张春霞, 陈庆华. 阴道炎治疗药物及其外用制剂研究进展[J]. 世界临床药物, 2010, 31(6):381-386.
[5] 桑福德. 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第二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6] 王辰, 王慧慧, 李焕荣,等. 《2018欧洲国际性病控制联盟/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阴道分泌物(阴道炎症)管理指南》解读[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8, 34(12):1360-1365.
[7] 王辰, 范爱萍, 薛凤霞. 《2015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关于阴道炎症的诊治规范》解读[J].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5, 42(006):676-679.
[8] 张春霞, 陈庆华. 阴道炎治疗药物及其外用制剂研究进展[J]. 世界临床药物, 2010, 31(6):381-386.
[9] 陆继伟, 裴元英. 阴道给药系统的剂型发展[J].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3, 012(002):123-127.
[10] 佚名. 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机制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华全科医学, 2017, 11(v.15):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