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抗生素治疗,治疗组中加用中医辨证施治。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包块效果显着。
【关键词】 盆腔炎性包块 观察
盆腔炎性包块是妇科常见病,其特点是病程长,绵延不愈。我院在常规抗生素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其疗程短,治愈率高,且简便、经济,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资料80例,均为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患者,符合盆腔炎的诊断标准[1].其症状均以下腹痛、腰骶痛为主,伴有白带增多或脓性白带。体征:妇科检查子宫颈有举痛,宫体有压痛,盆腔或附件区触及不活动、界限不甚清楚的触痛包块。其年龄分布、体温及B超检查结果见表1.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8例,两组年龄21~52岁;病程2个月~5年。以上两组的情况经统计学检验无显着差异。
方法:两组均在抗生素治疗1周基础上(用药种类、剂量相同),治疗组加用中药汤剂保留灌肠,中药为:黄连15g,黄柏15g,黄芪15g,煎成汤剂100ml;灌肠温度40±1℃,每日1次,10~14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加用理疗每日1次,10~14天为1个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腹痛消失,白带正常,体温正常,妇检及B超检查盆腔包块消失。②显效:腹痛消失或减轻,白带正常或接近正常,妇检及B超检查盆腔包块明显减小。③有效:腹痛减轻,白带接近正常,妇检及B超检查盆腔包块减小。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变化。
结 果
见表2.表1 两组年龄、体温及B超检查结果比较(略)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略)
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体征及包块缩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意义。(P<0.01)
讨 论
盆腔炎包括子宫炎、输卵管卵巢炎及盆腔结缔组织炎,是妇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上行性感染,多发生于分娩后、流产后及宫腔内手术操作后,亦可由于经期房事、不洁性生活所致。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病原学检查发现,除以往常见的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外,沙眼{NextPage}衣原体、淋菌及某些病毒如HIV等所导致的感染越来越多见。但慢性盆腔炎和盆腔包块久治不愈或治疗后见效不明显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中西医结合,诊治优势互补,已取得很好的疗效。本病[2]急性期多为热毒炽盛或湿热瘀结,慢性期多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瘀结、气虚血瘀,可概括为湿、热、瘀、虚。西医认为:由于致病菌经子宫内膜感染后,侵犯子宫肌层、浆膜层,最后累及宫旁结缔组织,或经子宫内膜使输卵管内膜受累后,再经输卵管伞端播散于盆腔结缔组织;同时妇女内生殖器官位于盆腔最低处,炎症吸收缓慢,易迁延导致慢性炎症或包块形成。本方剂中,黄连对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滴虫有杀灭作用[3],而治疗滴虫与厌氧菌为一类用药。黄柏与黄连有相似的药理作用,两者配伍有协同作用[4].黄芪有增强免疫力,扩张外周血管,增进末梢循环的作用,还有抗炎作用[5].通过三药联合,治疗上遵循了扶正、固本与杀菌的治疗原理。另外,如按照中药传统口服给药,影响患者食欲,且药物经过胃肠道吸收后,再经过血管重新分布至盆腔器官,药量已大大减少。盆腔炎性包块大多为肠管与阔韧带、子宫后壁粘连包裹形成,与肠壁间隔很近,用中药灌肠,使局部药物浓度提高,增加直接渗透作用,且保持一定温度,使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又增加了药物的吸收,从而促进炎症消退,提高了治愈率。临床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70-275.
2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319-320.
3 苏中武,乔传卓。生药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9:178.
4 成都医学院。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63.
5 苏中武,乔传卓。生药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9:178.